分享好友 精品课程首页 精品课程分类 切换频道

课程实施方案

2022-07-18 23:4511520
 “漳州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一、工作背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漳州先后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漳州红色文化”,即红军革命精神、谷文昌创业精神、龙江大局精神、中国女排拼搏精神、漳州110服务精神。

2021年,《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漳州“漳州红色文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中共漳州市委关于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汇聚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强大精神动力的决定》(2021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漳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要求深入践行漳州“漳州红色文化”,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红军革命精神、谷文昌创业精神、龙江大局精神、女排拼搏精神、新时代“漳州110”服务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滋养初心、锤炼党性、拼搏奋进。深入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主题宣传,深化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我校肩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基础人才的重任,把“漳州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为立德树人注入生动元素,打造校本特色课程,形成学校德育品牌,助力学校“双高建设”,势在必然,责无旁贷。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地方特色课程,既可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拓展课程单独教学,亦可作为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资源应用,形成学校的“大思政课”系统。

三、课程目标

1.满足时代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学生政治素养提升为导向,充分运用漳州“漳州红色文化”的相关史实素材,把漳州“漳州红色文化”融入职业基础教育的全过程,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突出德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导向性、引领性,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2.达成精品标准。依托学校“双高”建设,对标精品课程,聚焦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五大核心素养,打造一套内涵理念先进、实施模式多元、支持资源丰富、执教团队优秀、线上线下融合、架构包容开放、学生反应良好的课程。

四、课程体系

1.课程名称:践行漳州红色文化  建功富美漳州

2.课程结构:

实证方案 

3.课程形态与内容

(1)漳州红色文化读本。以图文并茂形式,系统介绍红军东征漳州战斗事迹、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人民保卫建设东山岛事迹、九龙江流域群众抗旱斗争中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事迹、中国女排从漳州训练基地出发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漳州人民警察建立110热线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的事迹。

(2)数字化学习资源。以音频、短视频方式,系统呈现“漳州红色文化”的诞生过程、历史事实与当代实践,同时支持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支持与专业学习融合的学习。

(3)多样化活动设计方案。旨在扩大学生主动参与面,促进职业基础教育与社会学习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课程思政系列案例。工作室与各专业(群)联手,帮助专业教师熟悉“漳州红色文化”内涵,与专业教师共同努力,持续优化“漳州红色文化”应用于课程思政的路径,形成案例系列。
         
     4.
课程开发思路

(1). 主题:以漳州五种精神为主线,涵盖“红军东征漳州”革命精神、谷文昌创业精神、龙江大局精神、中国女排拼搏精神、“漳州110”服务精神。在线课程开发思路 

1. 主题:以漳州五种精神为主线,涵盖“红军东征漳州”革命精神、谷文昌创业精神、龙江大局精神、中国女排拼搏精神、“漳州110”服务精神。

2. 总课时安排:10课时。每个“精神”2课时。

3. 课程要素:校本教材、配套中职思政课习题、微课、相关线上资源。微课和资源可以通过二维码编进教材。每个精神融入两个微课,其中一个以木偶表演形式展示(已经开发),一个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展示。每个精神可以链接相关线上资源。

4. 建议与专业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学校现有专业详见招生简章。

附:

1.2021年招生简章

2.教材范例:《中职美育》

(2) 总课时安排:10课时。每个“精神”2课时。

(3) 课程要素:校本教材、配套中职思政课习题、微课、相关线上资源。微课和资源可以通过二维码编进教材。每个精神融入两个微课,其中一个以木偶表演形式展示(已经开发),一个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展示。每个精神可以链接相关线上资源。

(4). 建议与专业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学校现有专业详见招生简章。

附:

1.2021年招生简章

2.教材范例:《中职美育》

五、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

(1)提升课程建构与实施的理念的时代站位,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高度理解漳州“漳州红色文化”的内涵。

(2)把漳州“漳州红色文化”的践行与发扬爱拼敢赢的闽南文化、学习传承漳州“向东渠精神”等结合起来,相互激荡同向而行。

(3)本课程拒绝“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充分唤起学生既有相关认知基础上,着力发挥学生主体性、侧重实践性、体现活动性,构建“以动激趣、以用设境,以情致知”模式,致力于以活动多样性促进活动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完成漳州“漳州红色文化”的时代建构。

2.实施方式

作为思政课程,每一种漳州红色文化,教师用1至2学时,介绍其时代背景、基本史实、核心内涵与非凡意义,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总体。而后,结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团活动等,组织开展三项主题活动。

活动一:阅读与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系统了解漳州红色文化的内涵,包括各自的历史过程与英雄(模范)人物、历史影响与时代意义、传承与发扬。

实施方式:

l 组织学生现地参观考察“漳州红色文化”,多渠道搜集与了解相关史实;

l 组织学生演讲比赛,讲好“漳州红色文化”故事;

l 引导学生研讨,深刻理解“漳州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时代精神与人民需求。

活动二:实践与思考。教师指导学生调查当前“漳州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扬状况,撰写调查报告与实践故事。

实施方式: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专题定向了解漳州各行各业响应市委号召,践行“漳州红色文化”的事迹,撰写出调研报告与先进事迹,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

活动三:内化与行动。以践行“漳州红色文化”为宗旨,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活动,运用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沉浸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探索等先进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反思个人成长,前瞻社会发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运用“革命、创业、大局、拼搏、服务”漳州红色文化,增值人生精彩。

实施方式:

l 学校实施“导师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库”,为每一位学生安排成长导师;

l 引导学生升华理念,形成“专业报国”志向。针对个人未来升学深造、直接就业与创业的不同进路选择,导师指导学生客观厘清优长与不足,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

l 导师加强家校联系,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同向同频。

3.课程思政。漳州“漳州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是本课程的增值应用。“漳州红色文化”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工匠精神教育、劳动教育、劳模精神教育、企业家精神教育、“双创”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本工作室与各专业(群)联手,积极探索打造一批主题适切、融合紧密的课程思政案例。
 

六、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决定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课程使命的重要性、课程目标的综合性与课程实施的建构性,也决定了教学团队需要整体提升以适应课程要求。

以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意见精神抓好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重点落实以下工作。

1.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课程实施彰显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团队每一位成员率先明道、信道,主动先受教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与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增强校内校外协作机制应用能力。本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大思政课”,必须“善造”机制“善用”资源。校外场景包括现场教学、社会各界典型先进模范人物讲学,需要加强沟通拟定周密方案;校内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也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与各学科各专业(群)加强协调,这就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一个匹配“大思政课”的协作机制。

3.增强课程二次开发能力。本课程体系开放,内容动态更新,过程多元多样,教学团队必须采取尽快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学过程调控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与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各种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认知基础,完成新旧认知整合,内化学习内容。

4.增强课程实施过程设计能力。本课程是活动课程,课程的活动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是课程达成预期目标的基本保证。力争实现“课堂革命”,教师就必须做好“导演”,帮助每一位学生完成“自我塑造”,跨越成长的每一步。团队要完善健全协同教研集体备课制度,群策群力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形成特色教学风格。尤其是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七、课程质量评价

1.学习过程质量管理。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现场练习与测试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专注程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根据测试数据,适时调控学习进程,以保证学习质量。

2.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学生方面。本课程是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修习本课程与践行“漳州红色文化”的活动质效纳入素质评价体系。

教师方面。教师的课程执教质量,包括教师施教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性、现场教学组织管控效果、课程反思的深度,等。以教师个人自我评价为主,教学团队评价为辅。

4.积极促进评价手段变革。探索研制与运用学生个体发展轨迹与画像的大数据系统,积极主动在课程质量管理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程实施有效性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

八、特色与创新

当前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中职作为职业基础教育,升学与就业并重的转型升级,都对“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顺应这一趋势。

1.课程体系与结构创新。从课程内容及其运用来说,本课程涉及中职思想政治、语文与历史三门公共基础课程。需要打破单一学科思维,运用系统化方法,统筹“漳州红色文化”内涵,融会贯通三门课程标准,建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以综合化知识助力“复合型”知识能力奠基。

2.实施过程方法创新。一是突出“漳州红色文化”内涵的区域性 + 课程载体的多样性 +“动中建、动中学、动中悟、动中行”的课程实践性;二是构建完整学习链:看(现地考察了解背景与史实)→研(研讨精神内涵领会时代要求)→建(多主体合作课程建设,边学边建,边建边学)→学(参与多种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加深理解与领悟)→思(内化为生涯发展规划)→行(践行精神踔厉发展)。三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资源生成,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把调研成果撰写成小故事,并纳入学习资源库。以上三个方面,都有助于学生多样化能力生成。

3.质量管理手段创新。基于大数据画像的质量评价。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课程评价与反馈
同学们对漳州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了解情况的简单测试和反馈

0评论2022-07-17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