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名称:学习“漳州红色文化” 建功伟大时代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培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漳州红色文化”作为
切入点,开展“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
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学校德育的针
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突出德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导向性、
引领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成果建设:破除传统常规,创新建设思维。
特色点。“漳州红色文化”内涵的区域性 + 课程载体的多样性 + “动中建、动中学、
动中悟、动中行”的课程实践性
创新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 + 基于大数据画像的质量评价
学习链:看(现地考察了解背景与史实)→研(研讨精神内涵领会时代要求)→建(多主体合作课程建设,边学边建,边建边学)→学(参与多种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加深理解与领悟)→思(内化为生涯发展规划)→行(践行精神踔厉发展)新型教学团队培育。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地方课程,既可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
课程单独教学,亦可作为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资源应用。
四、课程内容与形态
1.漳州红色文化读本。以图文并茂形式,系统介绍红军东征漳州战斗事迹、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人民保卫建设东山岛事迹、九龙江流域群众抗旱斗争中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事迹、中国女排从漳州训练基地出发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漳州人民警察建立 110 热线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的事迹。
2.数字化学习资源。以音频、短视频方式,系统呈现“漳州红色文化”的诞生过程、历史事实与当代实践。
以上两种均可采取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方式。即以教师为主编写读本,教师指导学生把调研成果撰写成小故事。3.多样化活动设计方案。
4.课程思政系列案例。学校成立专班,研制“漳州红色文化”应用于课程思政实现方式,并形成系列案例。
五、课程实施
作为创新与特色的培育点,本课程学习过程着重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侧重实践性、体现活动性,构建“以动激趣、以用设境,以情致知”模式,致力于以活动多样性促进活动有效性。
模块一:阅读与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系统了解漳州红色文化的内涵,包括各自的历史过程与英雄(模范)人物、历史影响与时代意义、传承与发扬
实施方式:
1.组织学生现地参观考察“漳州红色文化”,多渠道搜集与了解相关史实;
2.组织学生演讲比赛,讲好“漳州红色文化”故事;
3.引导学生研讨,深刻理解“漳州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时代精神与人民需求。
模块二:实践与思考。教师指导学生调查当前“漳州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扬状况,撰写调查报告与实践故事。
实施方式: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专题定向了解漳州各行各业响应市委号召,践行“漳州红色文化”的事迹,撰写出调研报告与先进事迹,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
模块三:内化与行动。以践行“漳州红色文化”为宗旨,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活动,运用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沉浸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探索等先进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反思个人成长,前瞻社会发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运用“革命、创业、大局、拼搏、服务”漳州红色文化,增值人生精彩。
实施方式:
1.学校实施“导师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库”,为每一位学生安排成长导师;
2.引导学生升华理念,形成“专业报国”志向。针对个人未来升学深造、直接就业与创业的不同进路选择,导师指导学生客观厘清优长与不足,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
3.导师加强家校联系,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同向同频。
六、课程质量评价改革与创新
1.把学生践行“漳州红色文化”纳入素质评价体系。
2.研制与运用学生个体发展轨迹与画像的大数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