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高考,闽侯一中有一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个优秀的考生来自祥谦镇枕峰村,同为七里人,我为家乡有这样的优秀学子感到由衷地高兴。今天,我的一个老乡受邀到平和县参加当地叶氏家族举办的奖学金颁奖仪式,并转交有关协会给当地另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同学的奖学金。据了解,平和叶氏每年会在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举办家族奖学金颁发仪式,经费由家族自筹或由当地叶氏企业家、社会贤达人士赞助,今年已是第九届。闽南地区大都有奖励族中子弟考上大学的家族传统和社会风尚,这样的传统和风尚值得肯定,也让人羡慕。今天上午,我的老乡发来他自己写的讲话草稿,请我提修改建议,我不由想起四年前,我的老家村里村叶同学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我和一些在榕的老乡自发筹集一万元作为该学生的奖学金,我也曾写过一篇颁奖词,今天算是旧闻和旧文了。
我认为,家族为考上大学的族中优秀子弟颁发奖学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隆重举行颁奖仪式并不能只是简单的发发奖学金,大家歌舞喧天热闹庆祝一下就好了,这样的仪式应该赋予一定文化内涵,才有价值和意义。粗略想来,颁发奖学金应该把握好三大主题。一是励志,二是感恩,三是尊师重教。
(二)
关于励志,既有对考上大学的学子的勉励和希望,又有为族中子弟树立榜样,启迪后昆的意义。对于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祝贺他考取理想的院校,这是十载寒窗苦读的回报,也是个人聪明才智的证明。但是,成绩再辉煌,也会很快成为过去,考上大学仅仅是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年轻的学子不要被眼前的鲜花和掌声迷惑,未来的路怎么走,还需平心静气,踏实努力。校园的跑道有尽头,但人生的跑道没有尽头。现在新的起跑线上,更应发愤图强,力争上游。当然,上好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好工作,赚大钱,拥有别墅跑车,过上流人的生活。读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修身齐家,兼济天下,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身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引发家庭冲突离家出走,即浪费了美好的青春,也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和前程,甚至酿成家庭的悲剧。深为痛惜!我想,如果在奖学金颁发仪式上让优秀学子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激发浩鸿之志,或者请长者介绍家族先贤的优秀事迹和族中成功人士的故事,让族中子弟以这些优秀学子和家乡家族先贤为榜样,专注学习,静心研修,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善莫大焉!“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这首题为《暮春即事》的诗作者是宋朝理学家叶采,文献记载:“叶采初从蔡渊受《易》,已而往见陈淳,淳以其好猎高妙而少循序,痛砭之。自是屏敛锋芒,渐趋着实。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讲。”叶采在年轻时曾经心高气傲,被他的老师陈淳“痛砭之”,后“屏敛锋芒,渐趋着实”。终有所成,高中进士,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讲,受到宋理宗的赏识。
(三)
关于感恩,这是饮水思源的美德。一个人不论有多优秀,多聪明。他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哺育,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栽培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优秀的青年学子是家乡父老的骄傲,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不管今后走多远,飞得多高,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不忘来时的路,更不要忘记在成长路上培养过,帮助过,鼓励过自己的父母,老师,长辈,亲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在广大农村和城市,不少贫困家庭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有的父母劳碌一生,下岗失业,自己舍不得吃穿,却要咬紧牙关供养自己的孩子上学。我们应该体谅和感恩父母的不易。今年奥运会上,来自广东湛江农村贫困家庭的全红婵只有十四岁,却以近乎完美的动作一举夺得女子10米跳台的冠军,当记者采访她夺冠后的感受时,她朴实的话让所有人泪目:“妈妈生病了,就想赚很多钱,去给她治病,治好她。”全红婵的孝顺、坚强和懂事,让全世界的网友为之动容。现实社会中,也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自己不努力学习,也不体谅父母的难处,沉溺于追星、打扮等高消费,只会一味向父母索取,甚至抱怨自己父母没本事,不如其他同学的父母一样给自己购买电脑、手机等奢侈品。与全红婵相比,这些孩子应该感到惭愧。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没有儿女,丈夫去世后也没有重组家庭。身患绝症,却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她倾其所有创办华坪县女子高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她都始终不放弃努力。二十多年来她为帮助贫困学生家访先后行程二十多万公里,自己身患绝症却拖着病体坚守岗位,把自己的全部收入和社会捐赠给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女高连续九年高考综合上线率达100%,令人尊敬!而华坪女高毕业生多选择了医生、教师、警察等相关专业和职业,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扶贫项目,主动投身偏远、贫困甚至危险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我想,这应该是对张桂梅老师最好的报答,也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四)
关于尊师重教,我忍不住想起宋朝的科举,2017年,我曾写过一篇家族史研究文章《福建富沙叶氏甘洲支派进士考略》,文中提到,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到南宋宝祐元年(1253)短短165年间,我甘洲叶氏家族至少产生了35名进士,可谓“踵武相接,累叶蕃昌”,绍定六年(1333年),先族祖叶林在《叶氏累代衣冠袭庆谱序》一文中颇为自豪地写道:“冠铨闱者有人,应童子举者有人,岁贡于乡,贡于漕,贡于监而升之学者有人。或以世赏,或以特科,或以右选。腾茂蜚声,后先焜耀……”两宋时期甘洲叶氏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科举制度趋向完备(国家),文化教育盛况空前(社会),崇文尚学家族传统(宗族)。宋朝时期,甘洲族人曾经捐资修建凤山书院,今闽侯县荆溪镇港头村的凤山书院旧址犹存,院内保留有乾隆时期提督学政叶观国撰写的《凤山书院碑记》港头村叶氏坚持每年举办祭孔仪式,颁发家族奖学金。令人称赞!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老家闽侯县青口镇村里村曾出土一方题为《宋故宣议叶公孺人林氏陈氏墓志》的宋代墓志铭,墓主为青口镇船尾村叶氏始祖子卫公的父亲梦良公(甘洲11世),碑文记载可以看出,虽然家道中落,但梦良公夫妇家贫而不忘尊师重教,“日督以学,虽节序不发,家甚贫而遇师之礼视乡闾最厚,米必二浙而炊,考妣亲自视临,盍常警曰:供师当如供佛也。”
(五)
“供师当如供佛也!”,当年,我看到这句话时不由为之一振,至今仍记忆犹新。这给老师多高的礼遇与尊重啊!放到今天来看,犹显得弥足珍贵。不由想起不久前网络看到一篇报道,说沈阳一位初中物理老师应熟人之邀为一对双胞胎和某个亲戚孩子补习功课,等两个双胞胎考上高中后,该家长就立马向教育局状告老师私下有偿补课,要求退还补课费。原来这位家长早就下好了套子,让双胞胎在补课的时候,录了音,结合家长给老师的转账记录,人证物证俱在,老师只好认栽,当即退还6000元补课费,为息事宁人,该教师和中间人又各出1000元补充该生家长。这样,这对双胞胎学生不但一分钱不花补了课,还倒赚了2000元。这件事被揭露后,舆论一片哗然!无独有偶,河南某学校,家长为了感谢老师,自发组织举办一个谢师宴。场面很热闹,家长们的各种感谢词满天飞,然而,有一位家长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宴会结束后,把参加的两位老师给举报了,结果,两位老师受到了教育局的处分。这件事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一片声讨。奇怪的是,被愤怒声讨的不是违规补课和接受宴请的老师,而是事件中人心龌龊的家长。当然,我并不是为两件事的老师的行为辩护。作为教师,有必要遵守有关规定,不越雷池冒险,虽然薪水可能不济,难以养家糊口,但这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如果有关社会形成这样设套举报教师的不良风气,这应该是社会的倒退。对比古人,我们应该感到惭愧!
今天,热闹庆祝孩子考上理想院校的喜庆场面,也许不亚于古代寒门子弟高中进士的欢欣。然而,古人尚能登门致谢恩师栽培之心,今人何以忘却教师教化启迪之功?也许有人说,今天的老师师德退化,比不上当年老师的无私大爱。然而,凡事不可以偏概全,教师队伍这么大,的确存在少数师德低下利欲熏心的老师,但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泯灭了对教师群体的尊重和感恩。因为,这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所在!善待老师,也是善待孩子的未来,重视教育,理解和支持教育,才有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