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频道首页 资讯频道分类 切换频道

福建省实施义务教育十二年攻坚回眸

2018-12-19 10:0022400马长冰
 
马长冰 

         改革开放40年,最伟大的举措之一,就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个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的奠基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尊师重教气氛浓烈,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愿望。1986年,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省委领导下,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我们教育部门齐心协力积极行动。面临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缺口大、条件差、时间紧”的现实,迎难而上,全力奋战,打了一场攻坚仗。
         实施义务教育攻坚,我们是三线协同各处室配合,打了三个战役。
 
       一、福建省实施义务教育三大战役

       1986 年福建省开始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学、初 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而初中校点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福建省为此作出了巨大努 力。打了三个战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督导作用。到 1998 年通过国家的 “两基”验收。
 
(一)努力改善小学办学条件

      上个世纪80 年代初.福建省农村大约一半的小学教室是设在祠堂庙宇和农家厅
堂里,原来已有的校舍也都很破旧、简陋。直至 1985 年,全省小学还有危房 120 万平方米.缺教室 41 万平方米,缺课桌椅 18.5 万套。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省里制订并逐步实施“三步走”的规划。
(本文图片除白樟中学外均为1998之前拍摄)
       第一步,用 5 年时间实施“一无二有”工程,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从 1986 年下半年开始,省财政分 3 年先后拨款近亿元作为启动资金,五年间全省多渠道筹 7.4 亿元,新建、扩建小学校舍,使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由 2.6 平方米提高到3.7  平方米,基本上消 除了危房。课桌椅也大多得到解决。全省小学教育告别了八十年代初期一半学校以祠堂庙宇和农民厅堂当教室的历史,基本做到农村最好的房子、最优美的环境已是学校,在山洪爆发的紧要时刻,当地学校成了村民的避难所。
        在农村集资办学改造危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杭县才溪乡西 村共产党员到小学拆除危房,党支部书记雷 玉先同志因危墙倾倒被埋牺牲,就代表了共 产党人为义务教育献身的精神。
        第二步,进行标准化建设。1991 年至1998年,全省两次掀起集资办学高潮,完善校舍设施,添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目前基本上实现小学 “十配套”,即校舍围墙、厕所、操场(60 米跑道)、课桌椅、升旗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劳动基地配套。
       第三步,1993年开始创建农村小学示范校。在全省大多数学校实现“一无二有”、“配套”后,促进部分乡镇中心校和办得好的完小,努力做到校舍设施、学校管理、办学 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经过 10 年奋斗,福建省小学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多数农村,最漂亮的 房子是学校。在示范校,校舍设施、校园校貌、管理水平、教育质量都达到很高 水平,成为当地乃至全省的窗口式示范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力地促 进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二)打初中建设翻身仗

      1968 年复课以后,福建省发展初中以缩短为“五二二”学制,农村初中以小学“戴帽”办初中班为主,几乎没有布点建新校。1977 年全省有 5180 所小学办了 11973 个戴帽初中班,有初中学生43.2 万人,超过当时初中在校生总数的 一半。但是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居于全国落后状态。造成小学、初中两败俱伤。
        为此,1991 年初省政府召开了以“打初中翻身仗”为中心的全省教育工作 ,要求在“八五”期间各级政府都要把发展初中事业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来 抓。1992 年,省政府把发展初中事业列为全省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修订规划、多方筹资,加快初中建设步伐,掀起大办初中的热潮。1992 年底省政府在莆田市召开初中现场,进一步动员、部署初中建设工作。
      时任福建省委常 委的陈明义副省长亲自到莆田市的现场会动员,极大地鼓舞了 广大干部群众打初中翻身仗的热情。至 1992 年底,全省新建初中 240 所,扩建初中教室 3000 多间。但是,这是在福建省初中基础相当薄弱、起点很低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进步,与“普九”要求仍然有 很大差距,初中校布点不足、容量不够、办学条件 差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普九”进程的“瓶颈”。
1994 年全国、全省先后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 在全省先后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 进一步调整了“普九”规划,提出全省实现“普九”的期限提前到1998 年,同全省提前奔小康战略目标相适应。年底,我们根据提前实现“普九”的需要,进一步对初中布点进行了摸底测算,全省要实现“普九”需新布点建设 300 所左右初中校,扩建一批原有初中校教室,而且必须提前在 1996 年前建成并招生,才能满足 1998 年实现“普九”的需要。 为了促进各地落实好初中校建设的工作,我们及时部署各地认真调查摸底,结合本地(市)、县(市、区)“普九”具体期限更新制定分年度初中校新建、 扩建和完善配套建设计划,合理布点,在 1995 年初把建设项目逐一落实到县和 乡、镇,建立项目责任制,把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人,定工期出质量,签订责任书。省级实行项目管理,促进各地的配套资金落实,适时组织抽查施工现场,掌 握第一手材料。为了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快初中校建设步伐,使全省初中教育事业 有一个新的突破,我们重视做好典型引路,推动各地尤其是困难大的县(市)进一 步增强信心,打好初中建设攻坚仗。
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政策措施有力,部署及时,1995  年全省上下再次掀起 了初中校建设热潮。经过各县、乡(镇)广人干部群众的努力,1995 年全省新建初 中校 132 所,扩建原有初中教室 2000 多间,一批初中校得到配套,办学条件明 显改善,初中校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保证了初中发展的需要。1995 年全省初中招生比上年增加 11 万多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首次突破 90%大关, 达到 91.9%,比上年提高近 10 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规模达 1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近 20 万人。与此相关联的每万人口初中在校生数达到 435 人,列全国
第 5 位, 比 1994 年的第 15 位前进了 10 位。五年间全省用于初中建设经费达
18.05 亿元,扩大了初中办学规模,大大缓解了初中入学难的问题,促进了初级 中等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由 1986 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的 97.3%上升到 1995 年的 99.7%,辍学率由 1.29%降到 O.19%,均为建国以来最好水平。在校生小 学生数由 361.4 万增加到 379.9 万人,净增 18.5 万人,“老、少、岛、边、穷” 地区学龄儿童和女童的入学率也大幅度上升,结束了长期徘徊在 90%左右的局 面,已达到并稳定在 99%以上。至 1998 年,全省所有区、乡(镇)均已宣布实施 初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 100%。
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也大幅度提高,1998 年,全省有特教学校 74 所,盲 童入学率为 75.5%,聋童弱智儿童入学率都超过 97%,跃居全国先进行列。
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福建省打初中建设翻身仗成效显著,初中校数由 1985
年时的 1205 所,增加到 1995 年的 1771 所,增加 566 所,同时还在原来初中校
扩建教室 5000 多间,大大增加了初中校的容纳量,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
由 57.5%上升到 1995 年的 92%,提高 34个百分点,初中辍学率由 12.6%下降到 2.9%,降低了近 10 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数由 89.4 万扩大到 139.5 万人,10 年净增 50.1万人,使福建省初中万人在校生数由 1986 年的 297.5 人增加到 1995 年的 435 人,意味着经过 10 年努力,每万人口中,在校初中生净增 137 人,使这项指标由全国第 20 位之后,跃居全国第一位。
据不完全统计,1979  1997 多渠道措改善中小办学条件资金达 118 亿元建扩建中学校舍 2693 万平方改造修复小学校舍 1296
万平方米,增添中小学仪器设备总额 3.24 亿元。
在福建广大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在当时成 为有目共睹的现实,也成为当地受灾时的避难所。
 
(三)特殊教育,落后变先进

      福建省特殊教育的底子非常薄弱,1949 年仅有 2 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76人。到 1978 年,7 所学校,316 名学生。1990 年虽然发展到 14 所学校,招生 250
人,在校学生达到 1347 人,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距离义务教育要求较远。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担负起特殊教育重任(原来由民政部门负
责)。
       1993 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残疾人工作会议,再一次对特殊教育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重视,以及 对残疾人的深切厚爱。主要的措施是:
      各级领导提高认识,依法办特教,将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轨道
       1991 年以后,1991 年和 1993 年省委省政府两次把发展特教列入为民为办实事项目。省投入基建 300 万元经费,支持福州市、泉州市兴建两所盲童学校。
        改善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1990 到 1993 年,省财政厅安排特教专项补助经费 172 万元,添置特教学校设备。各地市都办了特殊学校。时任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规划建设了福州市盲聋哑学校。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三明市投入近 300 万元建聋校教学楼、综合楼和教工宿舍,龙岩市花 100 多万元买下房产建设盲聋哑学校,福州市台江区用 40 多万元为育智小学建了新的教学楼。各地还积极争取侨资、台资办特教,一位台胞捐赠 91  万元建龙岩盲生楼,永德信国际集团公司总裁李云孝先生捐资 38 万元建 三明聋校学生宿舍楼,并表示聋生可到其属公司实习、就业。
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长训与短训相结合,脱产 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培训了大量特教教师。
1988 年开始在泉州师范创办特教师资部,至 1993 年已招生 6 届 293 人,已毕业
180 多人。
        加强特教学校管理和教研工作,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特教教师终身从事特教工作。在表彰教师工作中,从事特教的教师从 优,名额单列予以照顾。对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发给荣誉证书;对他们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所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费用数;对做出突出贡献 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应当予以优先。
 
二、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工程抓早抓好

       在实施《义务教育法》过程中,福建省始终把师资的培养、培训以及提高作为 重点工作来抓。在小学师资建设方面,一是扩大普通师范招生规模,在师资缺额较大的沿海地区,新办 7 所中师,在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师范预科班,全省 25 所中师 10 年共为小学培养新教师 6 万余名。
二是在职业高中开办音乐、美术、体育师资班,择优聘用,解决小学技能科教师缺乏问题。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全省有 77 所教师进修校和 9 个中师 函授部每年抓在职教师的培训;同时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年 青教师突出基本功训练,定期评选优秀教师,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是采取“ 转正、进修、退养”等办法统筹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至 1995年,全省有小学专任教师 16.62 万人, 比 1985 年增长 19.9%,学历达标率 86.6%,基本建立起一支合格稳定的小教队伍。
在初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福建省抓得比较早。
         1986 年,尽管当时初中在校生数少, 已有的教师基本能满足需要。但考虑到 今后初中事业势必大发展,初中师资的培养补充必须先行一步。因此,从1986年起,强师专校基本建,师专的招生规模由每年 3000 名增加到每年 5000名,此后陆续扩招,至 90 年代初期年招生量稳定在 6000 名左右。从 1986 年起,每年培养师范大专生 5000 多名,除了部分充实职业高中和进修院校外,全省初中专任教师由 1985 年的 5 万多名增至 1995 年 7.78 万名。同时加强培训、进修、 函授和自考等,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1995  年福建省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高达 89%,居全国前列。
      1995 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 把“实施园丁工程,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新建教师住房 70 万平方米,基本解决教师人均居住面积 4 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列为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省政府于 4 月份专门召开全省教师住房建设工作会议,常务副省长王建双代表省政府作了主题报告。
会后,省政府制定了加快教师住房建设的意见。9 月底,省教委、计委、建委、财政厅、人事厅联合在邵武召开了全省实施“园丁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一年来,全省各级政 府层层建立教师住房建设目标责任制,对建设进展情况实行目标管理,使全省教 师住房建设呈现了超常规发展的好势头。据统计,1 年中,全省教师住房建设施工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完成投资 5.1 亿元,建成教职工住房 72 万平方米,使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的 7.2 平方米提高到 8 平方米,是 1985—1994 年10 年间全省教师住房建设面积总和的一半。
         到 1998 年全省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 95%和 94%,其中初 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连续五年居于全国前列。

      三、建立督导机制, 制定规章制度

       在推进义务教育进程中,从 “五项检查”到“六项督导”,从普及小学到打 初中翻身仗,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迈上新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 的取得,是同各级党政重视、人大督促检查分不开的,与我们教委各业务部门同 心协力、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分解目标,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全省建立了各级督导机构,发挥督导这一有力机制,在宣传《义务教育法》, 提高全民教育意识,依法治教,检查、评估、指导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起到巨大 作用,保质保量有效地推动义务教育实施。
    福建省的教育督导工作,在条件尚不够 完备的情况下,边组建,边学习,边积极开展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六项督导的 初评和复评,在较短的时间内树立了自己 的形象,影响大,效果好,在干部、群众 中树立了一定的威望,也受到各级领导的 重视和尊重。这是因为,我们的督导工作 始终坚持以《义务教育法》为旗帜,以法 律、法规为准绳,以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为宗旨,以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尺,代 表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以人大为后盾履行法律责任。在督导工作中,做到督 从严、查从实、评从公、导从诚。以法律 为依据,用数字说话,有理有据,好的敢于肯定表扬,不足的敢于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发扬了敢于讲真话、实事求是的作 风,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督导人员素质高,工作严肃、认真、深入、 细致,打破了级别的禁区,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在推进义务教育过程中,国家督导团每年都对福建省进行督导检查,组成人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国家教委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深入最困难的山区农村,肯定成绩,提出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福建省的义务教育发展。全国妇联、残联也都组队前来检查工作。
在实施《义务教育法》过程中,福建省还始终依法落实《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农村建立文化户口册,完善转学登记办法,在全省实 行完成义务教育证书制度,保证适龄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1995  年,全 省有 7 万多名流失的初中学生、小学往届生和因学习十分困难且年龄已 16 周岁 的学生经教育部门组织学习培训,完成九年教育,领取了《完成义务教育证书》。
那12年,我们负责“普九”的每一位干部,踏遍八闽山山水水,走村串校,看师生,查表册,以法律为准绳,以数字为依据,反馈有理有情,既有肯定也指不足。公正自律,受到欢迎,得到广泛赞许!
经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乡中小学旧貌换新颜。
       “普九”验收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一些词语已经载入词典需要解读了:“普九”,“两基”,“一无二有”,“十配套”,“戴帽初中班”,“打初中翻身仗”,“控辍”......。现在代之以“均衡教育”,“普及高中”,“高等教育大众化”,“双一流”,“211”,“985”......。教育热词的变化,是时代前进的印记,历史的符号。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如今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应的是国家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天翻地覆慨而慷!
        回望四十载教育发展的历程,笔者有幸参加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过程,有感曰:昔日微力打基础,而今上楼看美景。无愧时代,不负年华。暮年安度,点赞今朝!
2011年11月初稿,2018年11月25日修改稿12月2日修定稿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