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聚首,共忆福建《德育》刊物的诞生与影响

   2024-01-05 7810
核心提示:2023年8月23日和2024年1月4日,原参加福建《德育》刊物编辑的老同志在福建省海峡教育研究院等地两次相聚,退休多年后重聚一堂,

2023年8月23日和2024年1月4日,原参加福建《德育》刊物编辑的老同志在福建省海峡教育研究院等地两次相聚,退休多年后重聚一堂,充满感慨回忆起那段富有开创性且成就感的办刊岁月。图片1 
     1991年,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教育处和福建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在国内率先创办了面向中小学的《德育》(内刊)刊物。虽然国内在198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创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杂志,但那主要是面向高校和大学生的。面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门刊物,不计福建《德育》,直到2006年才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创办《中国德育》杂志出版。
图片2

“当时,面向中小学的德育的专业刊物创办在国内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李校长回忆道,“我们创办《德育》刊物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为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推动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德育》刊物创办之初,各级领导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袁启彤、福建省副省长王良、福建省教育学会会长黄明都做了题词,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少川还亲自写了发刊词。办好刊物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编辑队伍问题,其次是稿源问题,最后是发行问题。为了解决编辑队伍问题,不仅省委宣传部教育处和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的干部都参加了编辑工作,由李林萍(后为正处督导)任刊物总务,还聘请了福建师大附中副校长(后任福州时代中学校长)李元松、福州一中副校长(后任省普通教育教研室主任)陈小敏、福州乌山小学校长,也是全省的少先队总辅导员陈明、华侨中学校长郭廷河,还有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荣以及福建省教育科研所研究德育的专家(后任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林斯坦等为编辑部核心成员。为了解决稿源问题,这些专家都亲自写稿。为解决发行问题,聘请当时任内的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和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担任刊物顾问,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江声树任主编,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教育处卢承圣处长担任副主编,全省九个设区市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担任编委,凭借着对德育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编辑部成员们一一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全省的较大的中学和中心小学几乎都订阅了该刊物,发行量达5万之多。

图片3

“我记得当时我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对稿件进行逐字逐句的审核。”林老师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刊物逐渐受到欢迎,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德育》刊物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德育工作经验的平台。刊物结合德育工作每年的德育形势变化、常规工作和周期的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当时每个校长每周都要有一天升旗日进行讲话,刊物特辟专栏“国旗下的讲话”,还有“他山之石”介绍其他国家的学校德育的情况和经验供开拓眼界并借鉴,以“班队活动”引导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和新颖健康的活动形式……。在《德育》刊物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并积极主动,更有成效地开展德育活动。

“《德育》刊物是我们那个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见证。”一位学校的老德育专干陈老师感慨地说,“它不仅影响了一代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更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4        2002年原编辑部领导相继退休,有的离开思政教育处。后来,教育厅把《德育》与《福建督导》合并,改为《福建督导与德育》,并交由一专业杂志社编辑,总体订阅量一下子从五万多降到了两千。
图片5

如今,当年的编辑部成员都已经退休多年,个别老同志也已仙逝。这次32年后的重聚,让在世的老同志再次感受到了那段共同奋斗的岁月。他们希望,诸如此德育类刊物能够越办越多,继续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品德的下一代。

最后,    以一首诗作为本文结束。

德育编辑卅年聚首有感

岁月匆匆三十年,《德育》旧事忆犹鲜。

名士齐聚编辑部,九年共谱育人篇。

同事情谊深如海,刊物频出誉闽天。

今朝相聚忆故人,共祈安康会来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 shtxc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福建省海峡教育研究院简况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闽ICP备190026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