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等历史遗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的载体,是我们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所在。对待古建筑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懂得鉴赏和传承,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
三八节那天,支部几个人在研究院办公室与福州建筑职业中专学校的校领导在议论职业教育与学校发展的一些问题,会议休息期间,支部一个同志指着窗外的远处的山峰说那边就是晋安区有名的古建筑升山寺,要不要去看看啊?支部几位同志都欣然同意,于是就促成了这次升山寺之游。
次日支部的四位同志分别两部车,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到了升山寺。
升山寺位于福州晋安区九峰山长箕岭南麓新店镇赤星村境内,是一座古建筑,原名升山灵岩寺。相传这里本来没有山,越王勾践时,一夜之间从浙江会稽飞来,又名飞山。元初,有位僧人操住在这里。当地官员让他建寺,题寺的匾额为“升山”。所说晋太康年间,有个名人在这里得道升天,所以称升山。过去应该是叫做升山村,现在叫做赤星村,是否是当年历史原因导致不得而知。
从“百度一下”上看,过去曾有个寺门。
但我们去时已经不见踪迹。估计是因为地盘太小又要修盘山路上来停车处,故拆除。
升山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唐、宋两代极盛时有僧尼千人。因为时间早,所以有“未有涌泉,先有灵岩”的说法。这里的“涌泉”应该是指鼓山涌泉寺吧。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即唐朝。如此看来,此说法似有道理。
这个可能是最古老的大殿吧 反正建筑物看起来非常沧桑 。
这个大殿再往后有大悲楼。
这个楼门关着不让进,透过玻璃窗拍了一尊佛像,大家一直在讨论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佛。
唐朝周朴,宋代曾巩、陈襄、李纲,明代陈亮,清代林则徐等名人都游过此寺。关于林则徐与此山此寺还有一些传说。
相传乾隆年间,升山寺旁村中有一满族姓聂富户,家中自办私塾。有一天到城里办事,路过林则徐家门,见年仅十一二岁的林则徐天资颖慧、聪明过人,又见其家中贫困清寒,就找到其父林宾日,讲明对林则徐的期望之心,并把他要到升山家中边读书边帮工。于是,林则徐就到离家约六公里的升山村,在聂氏祠堂读书(祠堂尚存),还到升山放牛,暇时到寺内浏览古迹,在寺前俯瞰山下的榕城景致。
我们也试图从山上看看福州的景致,去的那天山下雾气比较大,模模糊糊的看不清。
林则徐在升山村的时间虽不长,但对升山的感情却很深。传说他在中举人后,特地到升山村拜祠堂,这一拜竟把一座升山拜裂了一大缝。这个传说在当地很盛行。难道是小地方小山,受不了民族伟人这么一拜?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林则徐因病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福州;是年夏天,同乡郭柏苍带四川李惺前来拜访,故有林则徐与李惺、郭柏苍游升山,在升山寺后的一块高、宽、厚各数米的岩石(飞升台)镌刻一段摩崖石刻。文:道光庚戌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古迹遗址,更是守护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遍布福州各处的古建筑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段段兴衰过往,更是泱泱闽都的气质文脉。让我们每位普通的市民,都尽我们的一份力,共同守护、传承这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