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双向细目表提高试卷命制质量

   2024-04-07 32180
核心提示:命制一套高质量的试题就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标与教材,熟悉试题命制的标准、程序、功能等。试题命制的程序。

命制一套高质量的试题就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标与教材,熟悉试题命制的标准、程序、功能等,在试题命制的规范程序中,先行制作双向细目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双向细目表是教师在命卷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详细列出试卷中每一道题目的考查内容和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双向细目表,并据此进行试题命制和组卷。在命制试题时,教师需要紧扣双向细目表,确保每一道试题都能够准确地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空白模板可用电脑从文末链接下载)

微信图片_1

(一)制作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以能力层次和学习内容为两个轴,分别说明各项测评目标。建立双向细目表可以帮助命题者理清能力层次和学习内容的关系,以确保测验能反映考察的内容,并能够真正评量到预期之学习结果。

在制作双(多)项细目表的的过程中,应需把握命题指导思想,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双向细目表编制步骤:

列出《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列出教学内容要点——列出能力层次——列出试卷结构——填写双向表。

图片1 

1)列出教学目标清单

在检测内容范围内,列出教学目标清单。教科书的教学课时数与分数的权重,突出本次检测教学目标核心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含:教学目标特征与试题类型

2)列出教学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描述了希望学生能展现出来的表现种类,教学内容则指明了每一种表现所属的内容领域,内容要点中包含多少细节数是主观而定的。

3)列出能力层次结构。

如:数学主要有四层能力结构,即事实性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概念理解、运用规则、解决问题;

如: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
图片1

4)列出试卷的结构。

  题型、题量、难度。

确定难度。容易题(0.90-0.75)较易题(0.70左右)较难题(0.55左右)难题(0.45-0.20),整卷的试题难度设置比例7:2:1,及容易题和较易题占70%,较难题占20%,难题占10%。地理(1)

5)填写双向细目表

设计细目表的最后一步,就是准备一个含有教学内容、能力要求、试卷结构、难度系数四个维度的命题细目表,体现出测试的整体规划。

图片1 

(二)准备命题素材

平时应搜集积累一些命题素材。搜集积累命题素材应讲究新、精、活。

所谓的“新”,即命题要有强烈的时代性。

所谓的“精”,首先在语言表述上要流畅、准确、直截了当,不玩文字游戏和绕口令。

所谓的“活”,即材料要能以小见大,信息量丰富,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或文字、或表格、或图式、或漫画。

(三)草拟试题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按照双向细目表的要求去编制试题。可以命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类,而各种题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编制要求。
  图片1

(四)反复修改打磨

推敲答案的准确、完整。注意简明扼要,做到广泛的适应性;推敲文字,注意细致准确,避免歧义。尽量换位思考贴近学生的认知、理解、答题习惯,考虑学生的答题可能,提供多种答题方案;落实命题思想,防止活题死评,多角度多方位扩展知识,深入浅出。

考试内容覆盖面、试卷长度、试题分量适当。题型多样、卷面清爽、活泼。试题难度适当,并且分布合理,同一种题型中的试题编排应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试题不应出现政治性(如政策性、民族、宗教事务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错误,试卷中不应该出现偏题、怪题以及尚未有定论的问题。题意应完整、明确、精练、易于理解、不生歧义;阅读量控制得当,留给考生较充裕的思考时间。不同提醒的试题之间应相互独立,不应相互牵连或前后提示。即避免答案出现在试卷中的其他地方,防范被押中题目。

(五)拟定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要包括参考答案、分值比例等。试题、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等的格式应符合规范。参考答案科学无误,答案的难度与长度应该与配置的分数对等。评分标准合理,便于操作,避免过繁或过简。评分要求明确;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分数和甄别选拔功能的评分方法,善于将从整体给分与踏点给分相结合。

另外,即使是技能学科也能应用双向细目表进行测试的命制。下面是小学美术学科的一个案例。
微信图片_2

   双向细目表空白模板.docx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 shtxc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福建省海峡教育研究院简况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闽ICP备190026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