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长冰(福建)
含山玉龟和玉版为6500多年前的文物,这个刻着河图洛书的玉版,使得“神龟负书”的神话传说在考古学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存在六千多年的河图洛书记载中华古文明的精彩篇章,试读其中隐含的数学密码,以为抛砖引玉。
工艺精湛的玉版刻画了河图与洛书,以及八角星纹、小圆圈、大圆圈,大圆内外的12个圭形纹饰,分别代表了人文以及天文地理等等的自然形态。在文字还没有诞生的远古时期,一片不朽的玉版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堪称远古文明的典籍。
由于年代久远,玉版上作为当时表示数字的点,有的比较模糊难辨,同时玉版上有了瘢痕,而且不是刻在九宫格里面的洛书图式,识别起来确实很不容易。笔者仔细辨认识读,描画出玉版上的图案和数字(如下图)。
玉版图案整体是长方形,内雕刻两个圆形,大致呈对称形状。两个圆圈将平面分成三层,外方内圆。
两圆圈之间的圆环雕刻八条线段,将圆环分成八个区域:A,B,C,D,E,F,G,H,在每个区域内雕刻一个圭形纹饰。大圆外层分出四个区域K,L,M,N,每个区域对应圆环的两个区域,并且雕刻一个圭形纹饰。共有12个圭形纹饰(见下图)。
线条丰富,从中我们可以认识远古人们的数学认知与技能。数学诞生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源于生活、生产的实际体验,从含山玉版可见一斑。
两个“圆”,小圆的外径长宽比为1.03,大圆的外径长宽比为1.072。两者都接近于圆,考虑到拍照的误差,可以认为两个都是真正意义的圆。说明当时人们观察太阳,知道了圆。
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3倍,整个玉版外沿比例是0.64,接近黄金比例0.618。所以,整个玉版及其图案,看上去很匀称大方得体,体现了数学的对称和谐之美。
两圆之间分区域的线段DH是穿过圆心的,在一条直线上的,AE与CH接近在一条直线上,而线段OB与OF折角比较大,是否有意为之不得而知。
玉版图案中有12个圭形纹饰,大圆外围4个圭形纹饰,圆环内八个,分别指向四面八方。每一个圭图都有一条中脊线,相对位置的两个圭图的中脊线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其连线均通过小圆接近圆心的位置。
大圆外围4个圭形纹饰的两条中脊线,基本上是长方形的对角线。
从这些构图可以解读隐含的数学密码:
数学密码1,当时玉版的构图设计了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虽然受限于认知和工具,总体还是呈现出对称美。对称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延续至今。
数学密码2,掌握并使用工具画出圆形图案,会用于设计!
数学密码3,知道应用线条与圆将平面划分区域,以便在不同的区域设计制作不同的图案。
数学密码4,基本掌握长方形的画法并画出对角线,会以对角线的交点作为圆心,画出两个同心圆。限于当时的画图工具,虽然不是很精准,已经可以看出整体设计的用心。
数学密码5,当时人们知道画圆,然而尚未掌握四等分和八等分,只是靠目测。
图中末行是甲骨文数字。
图中心的“八角星”纹,是由“井”字添加线段而成。“八角星”处于中心位置其意义当然不同一般。多认为“八角星”是太阳纹的抽象表现,是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认识,日神崇拜的反映。有人说它是神农族后裔(含蚩尤族后裔)的标志,在中国本土,凡是有“八角星”纹出现的地方,就有神农族后裔的身影。在阿拉伯世界,多用八角星来做装饰纹路,他们的“八角星”是多由两个正方形拼合而成的。
含山玉版八角星是现存最早的八角星图样。
圭,用于测定太阳影子长短和角度变化,分别用于测定四季变化和时辰,成为太阳与人间“对话”的媒介。因此也是神圣之物。
圭的下端插地,上为尖端起到箭头指向作用。其形状从哪儿来的,珍禽羽毛?植物叶子、穗子?都有可能,是数学的抽象,艺术的创作。
数学密码6,用太阳影长判别季节变化,用太阳影子的角度变化来认知时辰,这是天文学与计时学的开端。
数学密码7,当时人们已经有了长度的概念,使用测量工具并且有了度量长度的标准(尺寸)。
玉版上钻了不少没有钻透的小眼窝,用这些小眼窝作为表示数字的点,分布在各个区域,这是玉版传递的极为重要的数学信息。
首先,用点的的个数表示数字,是数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古人类经历了结绳记数时期以绳结表示数,发展到以实物(果子、贝壳、树枝等)表示数字,即物化的数字,再发展到符号表示数字。每一步都经历了千百年经验与智慧的积累。玉版上用点的个数表示数字,是从物化数字向符号数字发展的重要过渡,符号数字就是创造文字的开端。
第二,这10个数字,有序地分布在玉版上各自的区域上:1,2,3,4,6,7的点基本上在圆环外的区域,由于8与9的点数比较多,就在大圆外的区域与圆环之间跨界。特别地,表示5与10的两个数字的点,分别落在小圆与圆环之间。
第三,{1,2,3,4,6,7,8,9}中,8个数字是按照奇数与偶数相互错开排列在间隔区域的。而{5,10}在中心区域。奇数古称阳数,偶数古称阴数,也就是说玉版上的10个数字是阴阳交错编排于不同区域,体现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第四,在忽略图2中“10”的情况下,三组数字{4,9,2}、{3,5,7}与{8,1,6}是横向排列的,而{4,3,8}、{9,5,1}与{2,7,6}三组数字是纵向排列的;六组数每一组的三个数之和都是15。交叉线上的两组数{2,5,8}与{4,5,6}中,三个数之和也是15。这9个数字构成一种洛书图式。显然,与中心“5”相对的两个数之和都是10。
第五,在确认图2中“10”存在的情况下,大圆外相邻区域的两数字成为一对,有如下特点:(1)N区域的6与1,K区域的2与7,M区域的8与3,L区域的4与9,以及大圆内的5与10,两个数之差都是5;(2)各对两个数之和依次是7,9,11,13,15,构成等差数列;(3)每两个数都是由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配对而成,就是说五对数,每一对都是奇偶搭配阴阳平衡的。
玉版各数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趣又奇妙的信息:
数学密码8,用点数表示数字,开启了符号数字之门,这是产生文字的开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数学密码9,会区分阳数与阴数,有了阳数(奇数)与阴数(偶数)的意识,即掌握了奇数偶数的概念。这在数学概念发展上是重要的成果。
数学密码10,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计算。
数学密码11,数的和与差被很巧妙地应用于不同方位的编排当中,初具等差数列的应用。
数学密码13,形成河图与洛书某种图式,开创了应用数学和数字艺术的先声。为幻方、数字魔方、数独以及现代图论的研究提供了雏形。
安徽含山出土6500年前的玉龟衔玉版,已经有了很多专著论述。方寸之中,凝聚先民智慧,传递数学密码,承载数学之美,开启中华文明之源。本文或许画蛇添足,仅为求教。
结 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勉励提高“历史思维”,提倡“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源脉,本文主要叙述中国文化发展的初始状态,只要初中数学即可看懂,属于科普类的,不分文理。我们对老祖宗文化的认知需要加强,不要把“河图洛书”神秘化,应该揭开这个神秘面纱。期望搞教育研究诸君,也从本学科圈中出来环视一番,拓展教育视野。
人类文明的发展,数学同行。科学技术的创新,数学先行。每一个人的生活,与数同在,终身相随。
数,从表示数量大小、长短高低,到标识方位,到进入数字时代,开启了数字艺术新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有多少奥秘需要探索,需要数学这把钥匙才能探秘。
洛书被世界公认为组合数学的鼻祖,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在远古传说中,于治国安邦上也具有积极的寓意!包括洛书在内的幻方自古以来在亚、欧、美洲不少国家都被作为驱邪避凶的吉祥物,这种古代地域广泛的图腾应该说是极其少见的。(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丛书《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数学家张恭庆院士说:“数学既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的体操”,更是现代理性文化的核心。
数学作为现代理性文化的核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数学使得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逻辑化。
数学家们是把原始的来自实际的问题,经过了层层抽象,在抽象的、仍然是客观事物真实反映的更深层次上来考察、研究其内在规律。
数学文化是一种非常实事求是的文化,它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探索精神,一种毫不保守的创新精神。”
河图洛书从传说中诞生,数学史从河图洛书开写,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发端与脉络。数千年来,经过无数数学家和民间数学爱好者的应用、研究、游乐,成就了辉煌,造福了全人类。本文避开以往玄秘的解读,从科普的视角探索现实情景,领悟其精华,享受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让中华文明承前启后,发扬光大。
朱老夫子在泰宁避难隐居两年写下的《四季诗》之冬:
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
深涵太极理!难道朱老夫子也曾探索过土棋同太极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兼诗人的柳斌先生,2008年经过当地时赋诗一首:
乾坤万有归太极, 大化无言布阳春。半亩方塘发心智, 一溪曲水养性灵。
寄意繁星忘物我, 探源儒理究天人。 巍巍一个朱夫子, 格物致知贯古今。
两首诗启示我们要用朱熹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本源,揭示美丽传说深涵的民间智慧。
主要参考文献:
⑴朱珺:《河图洛书(中国古代文明图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作者笔名:不动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2528/5066107.htm
②李守力:《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2013年9月,
http://lishouli.blog.hexun.com/88761271_d.html
③吴晓明mgyg《结绳记事到底是如何记事的?》,2015-02-1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481343
④严德人:《竞技数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12月,
严德人:《数独游戏》,福建教育音像出版社2011年
严德人:《奇妙的数字魔方》,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7年9月
⑤洪峰:《“数学魔图”探秘——幻方及其应用概述》,《数学文化》论文,2012年2月,
http://www.doc88.com/p-017909137627.html
⑥杨远英 童丹迪 文/图,《去黄厝古村下土棋》,2013年8月23日,
http://www.fj.xinhuanet.com/travel/2013-08/26/c_117091769.htm
⑦马朝翰 严德人等:《奇珍素数荟萃》,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12年5月,
http://www.cnepd.net/qikan/show2127typeid3Kid19762mon6079.html
⑻huangningping: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2008-05-08,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210699.html?si=7&wtp=wk
⑨欧阳轩罗:《凌家滩遗址出土惊世玉龙玉人 工艺令人惊叹》,2015-05-24,
http://tieba.baidu.com/p/3782771816
⑩张恭庆:《数学的意义》,2015-4,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MGCz5CUmGYKBYHsosgeaBf9P2PqszwcP1wQ25ss_R7PKZLPhLavFsFX_ldEGDwu1RWqS2DbBk8vd7DLPhR9Wtp6GJK1B_0_Ifp5IECeYqO
⑾作者署名“华族万岁”:《惊天揭秘之八:6000多年前的含山玉版图纹是<连山>太极图》,2007-03-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9f6700102g6rc.html
⑿李守力:《破译含山玉版演化为洛书的奥秘》,2010-11-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178b40100msrt.html
⒀常丽君:《强力证据表明“大禹治水”并非传说》,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2016年8月6日
⒁王先胜:《伏羲画卦》
⒂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627.htm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E%89%E5%BE%BD%E5%90%AB%E5%B1%B1%E9%BE%9F%E8%85%B9%E7%8E%89%E7%89%87
特别说明: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赐未一一具名,尚请见谅。